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以便今后我们持续为您推送类似内容,并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~
文 | 彭乙彬
编辑 | T
上世纪50年代,我国开始对明十三陵的定陵进行发掘。这个过程经历了曲折与艰辛,也留下了诸多遗憾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授权的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,定陵的发掘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?
展开剩余83%1955年,一份关于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上书给了国务院。报告中提出,希望能对明成祖朱棣的陵墓进行发掘。发起请示的人有著名学者郭沫若、吴晗等。特别是吴晗,作为明史专家,他对明十三陵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兴趣,这也为他推动发掘计划提供了理由。
然而,这项提议一经公开,便遭遇了考古界的强烈反对。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以及考古所副所长夏鼐都明确表示反对,并劝说吴晗不要急于行动。毕竟,皇帝陵墓的文化、历史和文物价值远超普通王侯将相的墓葬,尤其是朱棣的长陵,事关重大。更为重要的是,1950年代我国的考古技术和专业水平仍显不足,专家们担心,贸然发掘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两方意见对立,最终只能请国务院做出决定。当时,周总理了解情况后,批准了这项计划,给出了“原则同意”的批复。由此,长陵的发掘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决策,并迅速组建了相关工作队。然而,由于缺乏经验,考古队决定采取“试掘”的方式——先在其他陵墓进行初步探勘,以积累经验。经过考察,专家们选择了定陵作为“试掘”的目标,并很快发现了地宫的入口。
1957年9月21日,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,考古队终于成功打开了定陵的地宫大门。随着大门开启,沉寂了300多年的地宫再次回归阳光。进入后,考古队员赵其昌第一时间担心起是否曾有人盗掘过定陵。幸运的是,经过检查,专家们认为定陵未曾遭受盗掘。地宫前殿内,三套精美的汉白玉宝座和黄色琉璃与青花云龙装饰的大瓷缸,仍保持着良好状态。
进入后殿后,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三口朱红色的棺椁,周围散落着许多青花瓶,显然这些文物与明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陵寝密切相关。随后,考古队开始展开详细的发掘与清理工作。赵其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“残朽狼藉”,各种文物和遗物混杂在一起,腐朽的棺材以及各种珍贵的丝织品,令工作人员无法顺利开展工作。为了防止文物受损,工作人员只能使用酒精和福尔马林对其进行消毒处理。
在定陵的发掘中,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便是那顶十二旒冕冠。这顶冕冠是明万历皇帝在大典上佩戴的礼冠,制作工艺精湛,使用了528根仅0.2毫米的金丝手工编织而成。冕冠顶部的网片形状像兔耳,龙身上的龙鳞更是由8400片金丝精细镶嵌而成,堪称中国古代工艺的珍品,也是我国的国宝级文物。
在万历皇帝的棺椁发掘中,专家们发现,与传统的平躺葬法不同,万历皇帝被安置在侧躺弯曲的姿势,这种葬式属于“北斗七星”葬法。更为意外的是,复原万历皇帝尸骨时,专家们发现万历患有牙周病,身高仅为1.64米,且背部呈现驼背状。
然而,定陵发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在技术和经验的不足之下,许多丝织品在发掘后失去光泽,变得发黑且坚硬。当时我国没有完善的文物保存和修复设施,许多丝织品工艺精美,且上面标注了尺寸、时间、产地等信息,这些丝织品的价值极高。然而,由于缺乏适当的保存环境,许多文物最终受到损害。
更糟糕的是,在缺乏专业人员的情况下,丝织品的修复工作一度变得荒唐。工作人员竟将丝织品的反面当作正面进行修复。而在1959年,定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认为复制的棺椁已经完成,于是决定将原棺椁清理出去。即便当时民工据理力争,主任依然让警卫将原棺木丢弃在野山沟,等考古人员发现时,棺木已经不见踪影。
与此同时,一群年轻人在特殊时期闯入定陵,将地宫暴力破坏,企图保护的王启发也在混乱中被撞倒,最终不幸去世。定陵的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,甚至连万历皇帝的尸骨也未能幸免,最终被焚烧殆尽,只有少数珍贵文物得以保留下来。
定陵的悲剧,显然不只是“准备不足”那么简单。郭沫若和吴晗等学者积极推动发掘的那一刻,恐怕他们也未曾料到定陵最终会遭遇如此惨剧。定陵对中国考古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,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。
至今,许多人仍然好奇,为什么我们不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,或者不打开乾陵。我们对古代皇帝陵墓中隐藏的珍贵文物充满好奇,但我们必须意识到,196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发布通知,要求全国各地不得随意发掘帝王陵墓。而在1997年,国务院再次发布通知,明确表示,大型帝王陵墓绝不主动发掘。定陵的悲剧给所有考古人员上了一课,提醒我们在文物保存技术和发掘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,贸然发掘不仅无法保护文物,反而可能带来不可逆的破坏。
时至今日,我们提到定陵,仍然充满了遗憾。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努力,我国的文物保存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定陵的教训永远铭刻在每个文物工作者的心中。希望未来,我们能更加谨慎地对待陵墓的发掘,确保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,也希望所有的陵墓不再遭遇盗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